张庆营的博客分享 http://blog.sciencenet.cn/u/zhangqy 张庆营 湖南大学教授

博文

关于改进中国度量衡制度的建议

已有 6123 次阅读 2008-11-27 20:07 |个人分类:未分类|系统分类:观点评述|关键词:学者| 建议, 度量衡制度

       中国现在法定的度量衡制度,是采用国际单位制,即公制。长度的单位为米,千分之一为厘米;容积的单位为升;重量的单位为千克。等等。1991年起,取消了原来广泛使用过的市制。
       市制取消后,民间仍然广泛使用市制:斤(500克),两(50克),钱(5克);尺(三分之一米),寸(3.33厘米),里(500米)。问题就来了,人们到市面上去买东西,都是用市制。买东西都是以斤、两计。明明在电子秤上显示的是550克,却说成是1斤1两。体育的举重,都是用公斤而不用千克。万米长跑不说成按规定的10千米长跑,马拉松长跑也是用公里而不用千米。人们都说是几里路,或几公里,很少有人用千米。米和尺也在混用。于是,出现了很多混乱现象,造成很多不便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混乱现象呢?根本原因是国际单位制和我国几千年的传统习惯不一致,用我国的语言说起来也很别扭。1000千克,1000千米,念起来就是1千千克,1千千米,十分别扭。如果念成1千公斤,1千公里,就十分顺当了。
民国初期的度量衡制度传承了清朝的制度。唐、五代的1尺=0.933市尺,宋元 1尺=0.9216市尺,清代 1尺=0.960市尺,清末营造尺 1尺=0.96市尺=32厘米。10=1丈。1=576米。1.0355=1市升,1=10合。明朝和清朝一斤分别相当于590克和596.8克。1市尺为33.33厘米,1市里=500米,1市升=1公升,都和旧制十分接近。民国时期,引入公制以后,法定的制度采用国际单位制,考虑到中国人的传统习惯,创立了和旧制接近的市制,决定采用市制作为过渡性的度量衡制度,将来再统一用公制,这是十分聪明的决定。但是,由于长期使用和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,市制已经在中国人中生根了。
       市制除了不会有语言上的障碍以外,它是十进制,十分合理,而公制有时是百进制,有时是千进制,和中国人的十进制的个十百千万不同,所以中国人不说10千米而说万米,更不会有1千千米的别扭说法了。体育界就用公斤而不用千克,听起来公斤比千克顺耳。
       另外,米/秒用读成西洋化的米每秒,这和中国的语言习惯很不协调。现在人们有时把米/秒说成每秒若干米,一秒若干米,有时又说成米每秒,十分混乱。我们总是说时速若干公里,而不是说速度为若干公里每小时。
       我国早先制定市制的目的,是作为一种过渡性的措施。可是,现在市制已经深入人心,人们使用起来也很方便,所以不可能一纸命令就会消失的。我认为,为了中国人的方便,为了不致长期混乱下去,是使市制合法化的时候了。关于此事,以前我曾经和一位老同学、前中国计量局法规司副司长罗振之提过意见,我主张现在市制已经不是过渡性的制度了,大家都习惯了,也十分符合我国的传统,而且是十分先进的十进制,名称很简洁,很好记,应当保留,和公制同时使用。他不同意我的观点,认为还是和国际接轨好。2007年,我因事到北京,又和他提起此事。他说,现在不是允许使用市制吗?他认为事情已经解决了。我不同意他的观点,我认为事情并未真正解决,还没有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认,所以市制还是不合法的,市面上的秤和商品的包装,都是用公制,而群众又常常使用市制,需要用心算将公制换算成市制,十分不方便。他认为这样就可以了,没有必要再发文了。我和他的认识不能达成一致。我现在仍然坚持我的观点, 非有政府的文件定下市制的合法性不可。
       英美现在仍然在使用英制,国际来往十分不便。市制和英制不同,和公制是简单的换算关系,是兼容的,实际上是公制。在商品包装上,可同时注明公制和市制。如500克的商品,可印上1斤(500克)。既方便了外国人,更方便了中国人,皆大欢喜。现在有的小型的圆形弹簧秤,外圈是公制,内圈是市制。今后,所有的弹簧秤和电子秤,都可同时标示出公制和市制,就十分方便了。
       我国现在不是规定用公历吗?可是,也保留了阴历。我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、中秋节和春节,大家照样过,连外国人也喜欢上中国的传统节日了。
       市制比公制有很多优点,我强烈建议,是让市制成为国家规定的合法和常用的度量衡制度的时候了,不要再这样别别扭扭地混乱下去了。让外国人也和中国的市制接轨,喜欢上优越的中国的市制吧!


https://m.sciencenet.cn/blog-63275-48631.html

上一篇:猜想不是历史--和王立群先生商榷
下一篇:中国GDP即将超过日本,超过美国也快了

3 刘全慧 黄安贻 刘立

发表评论 评论 (3 个评论)

数据加载中...
扫一扫,分享此博文

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

Archiver|手机版|科学网 ( 京ICP备07017567号-12 )

GMT+8, 2024-5-14 02:53

Powered by ScienceNet.cn

Copyright © 2007- 中国科学报社

返回顶部